在广西玉林的一场军事夏令营活动课上,发生了令人动容的一幕。教练组织大家进行游戏,选中了一名小男孩扮演日本人。当小男孩得知这一安排后,原本天真无邪的脸庞瞬间变得严肃而坚定,他毫不犹豫地摘下帽子,愤怒地摔在地上,同时大声喊出“老子不演日本人”,那坚定的眼神里,燃烧着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憎恨,像一簇突然被点燃的火苗,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。
那股子恨,压根不是被谁教出来的套话。你看他摔帽子的劲儿,不是孩子闹别扭的撒泼,是攥紧拳头时指节发白的用力,是喉咙里带着气音的嘶吼,是连额头青筋都微微跳着的激动。他未必能背出南京大屠杀的具体数字,未必能说清“军国主义”四个字的完整定义,但他一定从爷爷讲的故事里听过“鬼子进村”的恐惧,从课本插图里见过百姓逃难的狼狈,从血脉里继承了一种模糊却强烈的认知——“日本人”这三个字,和刺刀、火光、哭喊这些可怕的意象紧紧绑在一起。所以当那顶象征着侵略者的帽子递过来时,他的身体先于大脑做出了反应:摔开它,离它远点,绝不能让自己和那些伤害过祖辈的人扯上关系。这种恨太鲜活了,鲜活得像刚结痂的伤口被碰到时的本能退缩,没有半分虚假的表演。
展开剩余53%而这恨的根上,扎着的是最实在的爱。他未必懂“爱国”两个字要怎么写,但他清楚“我们”和“他们”的界限。“我们”是爷爷讲的那些扛着枪保卫家乡的人,是课本里说的“中华民族”,是他脚下这片晒得发烫的土地;而“他们”,是那些让“我们”受了太多苦的侵略者。所以他摔帽子的那一刻,不是在拒绝一个游戏角色,是在守住心里那道“不能让‘我们’受辱”的防线。这种爱不用喊口号,就藏在他梗着的脖子里,藏在“老子不演”的倔强里,藏在哪怕被批评也要坚持立场的执拗里。
现在太多人把历史当成可以随意解构的剧本,把民族伤痛变成博眼球的笑料,可这个孩子用最原始的反应告诉我们:有些东西是刻在骨子里的。对军国主义的恨,不是陈年旧账的斤斤计较,是对苦难记忆的敬畏;对家国的爱,也不是空洞的抒情,是在每一次涉及立场的选择里,都站在自己的根上。他那一下摔得脆,喊得直,像一记重锤,敲在那些轻飘飘对待历史的人心上——原来最真挚的情感,从来都不需要修饰,就这么带着孩子气的执拗,却比任何宏大叙事都更有力量。
发布于:四川省新宝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